沐川慈竹(Neosinocalamus affinis ‘Muchuan Cizhu’)是從慈竹栽培居群中篩選出的變異植株,經分離移栽,性狀表現穩定。‘沐川慈竹’與慈竹的關鍵區別在于前者纖維素含量更高,定向改性后竹纖維吸水性更強。該品種已通過了國際竹類栽培品種登錄權威的新品種登錄認證,國際登錄號為WB-001-2022-064。
慈竹的栽培居群是1997年3月1日從四川沐川永福的野生居群引種而來,植于四川省樂山市樂山師范學院竹種園。地理坐標為東經103°68′、北緯29°59′,海拔381 m。2022年9月6日,樂山師范學院楊瑤君教授在引栽的慈竹居群中發現有高纖維素含量的變異植株,隨將其進行分離移栽,目前已成片栽培,且性狀表現穩定。依據《國際栽培植物命名法規》將其定名為‘沐川慈竹’其活體標本保存在國際竹類栽培品種(中國·沐川)登錄園中,范式標本存放于竹類病蟲防控與資源開發四川省重點實驗室標本室(標本號:20220001)。該品種已于2022年2月通過了國際竹類栽培品種登錄權威的新品種登錄認證,國際登錄號WB-001-2022-064。
慈竹的栽培居群是1997年3月1日從四川沐川永福的野生居群引種而來,植于四川省樂山市樂山師范學院竹種園。地理坐標為東經103°68′、北緯29°59′,海拔381 m。2022年9月6日,樂山師范學院楊瑤君教授在引栽的慈竹居群中發現有高纖維素含量的變異植株,隨將其進行分離移栽,目前已成片栽培,且性狀表現穩定。依據《國際栽培植物命名法規》將其定名為‘沐川慈竹’其活體標本保存在國際竹類栽培品種(中國·沐川)登錄園中,范式標本存放于竹類病蟲防控與資源開發四川省重點實驗室標本室(標本號:20220001)。該品種已于2022年2月通過了國際竹類栽培品種登錄權威的新品種登錄認證,國際登錄號WB-001-2022-064。
‘沐川慈竹’特征
叢生竹,稈高12.8~15.4 m,最大直徑75.6 mm,稈形直立,梢端微彎。全稈31節,最大節間長度82.3 cm,平均節間長度72.5 m;最大節周長25.3 cm,平均節周長20.4 cm;最大稈壁厚8.2 mm,平均稈壁厚7.9 mm。籜環初時密生黑褐色小刺毛,籜耳由籜片基部延展而成,邊緣繸毛長4~13 mm;籜舌高4~11 mm;籜片三角形或箭頭形,長25.5~48.9 cm,外面密被黑褐色短刺毛,邊緣具小鋸齒。稈分枝平均高度5.8 m,每節枝條數18~24條,簇生,主枝1枚,粗長;小枝具葉3~9枚。葉鞘被毛,鞘口無繸毛或初時具3~5枚繸毛;葉舌極矮、全緣;葉片最大長度23.6 cm,最大葉寬42.3 mm,綠色。筍期7月中旬至10月上旬。
‘沐川慈竹’屬于稀有高纖維素特用竹品種,不僅纖維素含量高,亦可用于動物飼料,而且還集觀賞、用材和筍用為一體,因而市場開發潛力巨大。該品種僅見分布于中國四川省樂山市沐川縣的沐川竹海和樂山市樂山師范學院竹種園。
‘沐川慈竹’與近緣分類群的關鍵區別
‘沐川慈竹’是慈竹栽培居群的變異植株經人為選擇、分離、移栽、培育而成的竹子新品種,與慈竹特征近似,關鍵區別在于前者具有更高的纖維素含量(最高達79.3%)和定向改性后具有更高的竹纖維吸水性(吸水倍數最高達到478倍);而后者不具此特征。
‘沐川慈竹’栽植技術要點
1)基地選擇:海拔300~1 200 m,土壤為蚯蚓含量居多的壤土或沙壤土,肥沃,微酸性(pH值5.5~6.7),坡度0~30°。
2)繁殖方法:分蔸繁殖。按照一定的株行距開挖種植穴,在每個種植穴內施入底肥后,將分蔸苗放入穴中并扶正,回填8 cm左右的表土并分層壓實,使根系和竹鞭得以舒展。其中,分蔸苗栽植深度應與竹莖在原生土壤所埋的痕跡位置相似。
3)種苗選擇:2~3年生竹,每叢2~3稈,截稈1.0~2.5 m,帶枝2~3盤。
4)移植時間:4月或10月;定植株行距4~6 m。
5)栽培管理:定植時注意保水,但避免積水,施肥以農家肥為宜,每株施基肥5~10 kg,每年春季追肥1次。
6)適宜氣候:氣候濕潤,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0~20 ℃,1月份平均氣溫高于0 ℃,7月份平均氣溫低于30 ℃,極端最高氣溫低于41 ℃,極端最低氣溫高于−7 ℃,年均降水量700~1 500 mm,年平均日照600~1 500 h,年均無霜期大于300 d。叢生竹,稈高12.8~15.4 m,最大直徑75.6 mm,稈形直立,梢端微彎。全稈31節,最大節間長度82.3 cm,平均節間長度72.5 m;最大節周長25.3 cm,平均節周長20.4 cm;最大稈壁厚8.2 mm,平均稈壁厚7.9 mm。籜環初時密生黑褐色小刺毛,籜耳由籜片基部延展而成,邊緣繸毛長4~13 mm;籜舌高4~11 mm;籜片三角形或箭頭形,長25.5~48.9 cm,外面密被黑褐色短刺毛,邊緣具小鋸齒。稈分枝平均高度5.8 m,每節枝條數18~24條,簇生,主枝1枚,粗長;小枝具葉3~9枚。葉鞘被毛,鞘口無繸毛或初時具3~5枚繸毛;葉舌極矮、全緣;葉片最大長度23.6 cm,最大葉寬42.3 mm,綠色。筍期7月中旬至10月上旬。
‘沐川慈竹’屬于稀有高纖維素特用竹品種,不僅纖維素含量高,亦可用于動物飼料,而且還集觀賞、用材和筍用為一體,因而市場開發潛力巨大。該品種僅見分布于中國四川省樂山市沐川縣的沐川竹海和樂山市樂山師范學院竹種園。
‘沐川慈竹’與近緣分類群的關鍵區別
‘沐川慈竹’是慈竹栽培居群的變異植株經人為選擇、分離、移栽、培育而成的竹子新品種,與慈竹特征近似,關鍵區別在于前者具有更高的纖維素含量(最高達79.3%)和定向改性后具有更高的竹纖維吸水性(吸水倍數最高達到478倍);而后者不具此特征。
‘沐川慈竹’栽植技術要點
1)基地選擇:海拔300~1 200 m,土壤為蚯蚓含量居多的壤土或沙壤土,肥沃,微酸性(pH值5.5~6.7),坡度0~30°。
2)繁殖方法:分蔸繁殖。按照一定的株行距開挖種植穴,在每個種植穴內施入底肥后,將分蔸苗放入穴中并扶正,回填8 cm左右的表土并分層壓實,使根系和竹鞭得以舒展。其中,分蔸苗栽植深度應與竹莖在原生土壤所埋的痕跡位置相似。
3)種苗選擇:2~3年生竹,每叢2~3稈,截稈1.0~2.5 m,帶枝2~3盤。
4)移植時間:4月或10月;定植株行距4~6 m。
5)栽培管理:定植時注意保水,但避免積水,施肥以農家肥為宜,每株施基肥5~10 kg,每年春季追肥1次。
(文章來源:世界竹藤通訊)